“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在黎大举行

2023-12-29 来源:对外交流中心 责编:王晓婷 阅读:

12月28日,“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在黎明职业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主办,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黎明职业大学共同承办,来自全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各层次院校和教育机构国际合作负责人与行业专家共300余人齐聚,探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机制与方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指出,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希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进一步发挥好枢纽作用、平台作用、支撑作用,发挥各单位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动科研学术创新;搭建高层次合作平台,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务实合作;聚焦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培育高素质国际化一流人才。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飏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和院校的先进经验做法,积极在搭建平台、项目合作、双向交流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方法、新领域,不断激发教育对外开放活力;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计划、大工程、大项目,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表示,协会将不断拓展和深化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助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巫文通表示,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有幸承办,并且在刺桐花开,冬日暖阳的泉州召开“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和会议,正逢其时,意义深远。“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各单位的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立足区位优势,打造“海丝”品牌,为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贡献福建智慧和力量。

校党委书记杨远志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发“中文+职业技能”特色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形成“职教出海”的“黎明样本”,在全国首创的“海丝学院”办学模式成为国际交流品牌,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北有鲁班工坊、南有海丝学院”。下一阶段,学校将立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侨乡、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等区域优势,以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持续深耕“东盟”及“中亚”朋友圈,深入打造黎明“海丝学院”国际办学品牌;对照教育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项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助推“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走出去”;挖掘“丝路文化”,弘扬“晋江经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闽港澳交流合作、闽台高等教育领域融合,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当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论坛由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主持。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教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特级专家刘鸿武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其间,“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和第五次会员大会同时举办,还发布了《“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调研报告》和《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调查报告》,举办“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云展览,并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专项课题。

本次论坛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科研合作、海外留学生培养、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中的热点问题。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冬梅主持分论坛并作《建设“海丝学院” 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 服务闽商闽企“走出去”》主旨发言。

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多措并举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联合海外华商商会、中资企业、华教机构在印尼、吉尔吉斯斯坦等东南亚、中亚国家及澳门地区成立9个“黎明海丝学院”,初步建成辐射东盟10国和中亚5国的海外办学布局。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打造“中文+职业技能”特色课程,联合海外合作院校及闽商社团,开展各类海外人才培养、短期培训、研学拓展项目,累计招收留学生300余名,为1000多名海外青少年开设技能培训及文化体验课程。传承弘扬海丝文化,建设“海丝文化集镇”,开发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集,累计承接中国寻根之旅、汉语桥、中华文化大乐园等项目26期,接待来校访问的海外团组115批次。

(文/对外交流中心 黄志清 图/伍文华)

本站支持IPv6    闽ICP备11007778号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