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1月16日
闽台古迹是福建泉州的重要文化遗产。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泉州涉台文物史迹,1月9日至13日,由黎明职业大学林春蓉名师工作室携手土建学院、信电学院、人事处等11名师生跨部门、多学科组建的“促闽台文旅融合,续两岸家国情缘”社会实践队,围绕如何更好地保护与活化利用泉州涉台文物史迹,如何有效促进两岸资源共享、文旅融合、共融发展海洋经济等议题展开了实践调研。实践队追寻闽台先辈足迹,先后走访了福建水投集团晋金供水有限公司,丰泽区法石、后亭、蟳埔等社区,细致考察了真武庙、金山寨遗址、渔人码头、江口码头、文兴宫、山美水库、金鸡闸等多个点位。

新年伊始,实践队走访了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并邀请到老人协会黄荣辉先生在渔人码头讲述了蟳埔社区居民与台湾民众之间的人员交融变迁、商贸往来及文化习俗。黄荣辉清晰地记得,上个世纪末这里曾开设过对台贸易码头,台湾渔船用日用化工产品交换泉州海洋渔业水产品,蟳埔村老人肩挑手提帮忙装卸货物其乐融融。师生们从老人亲身经历和讲述中深切感受到了两岸之间源远流长、商缘相连的血脉亲缘。
在调研准备过程中,实践队从泉州网获悉,为加快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泉州市规划开发钟卢山全域旅游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4.5亿元。后亭社区有关负责人也透露,目前,金山寨已纳入该项目建设。为更好地了解金山寨文旅开发现状,实践队深入实地重点考察了郑成功屯兵作战遗址和明清军民抗倭海防基地,成员们被先辈们建设家园、爱国护民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随后,实践队走进真武庙、文兴宫和江口码头,探寻千年古渡“送王船”习俗,从真武庙和文兴宫两座古寺庙建筑风格及诸多匾额中看到了闽台两岸同宗同源的海神信仰及王爷信仰,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镌刻在建筑中两岸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和从未间断的民间交流。
为深入了解“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背后的故事,1月12日,实践队走进福建水投集团晋金供水有限公司、安溪桃舟乡达新村晋江源头、山美水库等地,探寻晋江源沿线的保护和泉州向金门供水情况。通过调研,实践队了解到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6年来,工程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供水量已占金门民生日常用水总量的八成以上,泉州向金门供水已成为推进金马“小四通”、增进台胞福祉的生动事例和强劲纽带。实践队成员也表示,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助力打造一条以晋金供水工程为主线的两岸研学路线,为闽台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实践队还结合泉州闽台遗存特征和新时代文旅脉搏,积极探索各考察点在泉州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路径。经过实地探访与调研,实践队表示,将继续围绕金山寨与大坪山、桃花山等全域规划路线上的其它涉台点做进一步实地踏勘。同时,实践队还提出,丰泽区还可继续发挥该区位于“泉州湾和晋江交汇口”的地理优势,盘活整个区域几条旅游研学路线,比如“海神信仰游”“两岸融合史迹游”“蟳埔文化游”等研学专线,积极打造融合闽台乡建乡创、同根溯源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据了解,此次实践调研并不是实践队的首次活动。实践队成员近年来先后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探访海峡第一村暨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围头村,出谋献策助力打造“闽台乡村旅游文化节”和“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等文化节庆品牌,也多次探寻兼具山海特色、两岸融合的宗祠建筑,从中领略闽台文化的山水相连及融合发展。实践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实践队将在解读泉州涉台文物史迹的文旅价值、创新发展研学旅游、科技赋能闽台文旅资源、追溯闽台同宗信仰共铸同心圆等方面不断发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唐芊尔,通讯员罗美玲、林春蓉、尤杰舜)

(校内配合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